广州花都港头村传统聚落文化地域性格探析

| 来源:网友投稿

唐孝祥 乔忠瑞

摘要: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是具有典型广府文化特色和岭南水乡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运用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聚落选址布局、环境格局、建筑形态、装饰装修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港头村在地域技术特征层面呈现环山临河的地理适应性、通风降温的气候适应性、因材施用的材料适应性;
在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凝聚敬祖图安的传统宗族礼制、中西合璧的近代交融理念、文脉延续的当代传承创新;
在人文艺术品格层面彰显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世俗致用的情趣追求。

关键词:建筑美学;
文化地域性格;
聚落特色;
港头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40-06

收稿日期:2022-09-17

修回日期:2022-10-17

Abstract:
 Gangtou Village in Huadu District of Guangzhou is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ith typical Guangfu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ngnan watersid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theory of "the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his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location pattern, environment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form and decoration skills of Gangtou Village. It i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regional and technical quality, it presents geographical adaptability of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and materials adaptability of local material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social spirit of the times, it 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clan concept of respecting the ancestors and seeking stability, the modern blending concep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th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tinuity. In terms of the human and arts character, it is shown as the aesthetic ide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dvocating literature and emphasizing education,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of secular applic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ultural and regional dispositi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Gangtou Village

傳统聚落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民俗风情,是研究地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线索。岭南传统聚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景观特色与岭南建筑文化。岭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多元的经济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因素,孕育了岭南传统聚落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特征[1]。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开基于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年),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列为首批重点打造的广州市示范村。其不仅是花都区文化遗产体系中的重要资源,更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研究岭南传统聚落特色,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典例。

目前,有关岭南传统聚落的研究多集中于物质层面,如聚落的形态特征、环境格局、街巷肌理等[2~3],对于聚落特征的揭示多关注于自然条件的影响[4],结合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研究相对不足,聚落特色的研究不够全面与系统。如对港头村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聚落形态和建筑景观视角下的传承设计等方面[5~6]。传统聚落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整理和现代展示,需要整体认识其文化内涵,全面把握其文化价值。本文依据“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对港头村传统聚落特色进行多维度、全方面、综合性的研究。

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在2003年出版的《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7]一书中已有论述,共包括3个逻辑支撑,即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随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聚落、城市建筑、景观园林等的特色文化研究中[8~10]。其中,地域技术特征是对聚落适应地域环境、气候、材料等特征的提炼与总结,其核心表现在于因地制宜;
社会时代精神是对聚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的提炼与总结,其核心表现在于因时制宜;
人文艺术品格是对聚落适应人文情感、心理、追求等特征的提炼与总结,其核心表现在于因人制宜。三者有机统一,分别从聚落对自然、社会、人文的适应性揭示聚落的审美文化特征。

1 港头村传统聚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地域技术特征的具体表征为聚落通过规划选址、空间组织、建造技艺等,适应当地的地形、气候、材料等环境要素。这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于聚落形成的限制,也体现了聚落因地制宜的塑造。港头村的地域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岭南山水地理环境、湿热气候条件和地域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自然适应性。

1.1 环山临河的地理适应性

港頭村所依附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山地,又有小平原,且多河流,呈现宏观层面依山傍水、微观层面选址平坦的空间特征。

从宏观上看,港头村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皆宜。港头村选址于花都区东南部,既与北部连亘不绝的山脉相连,又与南侧流溪河相接(图1)。流溪河主源头位于从化区西北部,于白云区汇入巴江河。港头村地处流溪河的中下游,能够有效地避开水涝等自然灾害,且有水流润泽土壤,便于人们耕种。同时,流溪河在古时一直是广州与北部地区联系通商的主要水路,港头村也曾建有货运码头,成为南来北往出入之要津,榨油、运输等商业贸易活动十分频繁且发达。港头村的物业,诸如田地、山岭,遍及上百公里外的地方,时有“上至黎头洞(今从化鳌头镇),下至三元里(今广州三元里)”的说法。港头村商业贸易影响范围极广,在广州市惠福路还有一条“港头巷”,专门有人长期打理,供港头村经商人士及亲朋好友暂宿①。依山傍水的选址格局使得港头村水陆交通便利,为其亦农亦商的劳作方式奠定了基础,也成就了其“东隅港头,西隅塱头”的美名。

从微观上看,港头村坐落于地形较为平坦之处。其北侧紧邻鸭仔岭,西侧接南塘山,东侧接谢岭,南侧相邻流溪河,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聚落环境格局。古时大坑河、小坑河、四清河3道河水从村东北方向流向西南方向,在村前向北迂回汇合,再往南注入流溪河,形成“三水朝北、四水归源”的水系景观,滋润并形成了村子所依托的冲积平原。港头村坐落在此平原地带的中心位置,较好利用了此处肥沃土地开垦农田及水塘。以聚落建筑群为中心向外看,可以发现外围“风水林—水塘—农田”,以及“山体—河流”的多层次同心圆模式[11](图2),形成生活布局、生产资源、生态环境有机统一的聚落格局。

1.2 通风降温的气候适应性

由于地处南亚热带,港头村必须适应此地炎热、潮湿且多风的气候特征。因此,人们在村四周引水成塘、植树成林以调节气候;
在聚落肌理上采用梳式布局以引导通风;
在建筑单体中采取三间两廊式平面形制以通风散热。

在聚落空间格局上,港头村北侧山体能够有效地阻隔来自北方的寒风,同时南侧的河流引风纳气,一同构成聚落最外围的自然环境。另外,村子四周大面积的农田,地势平阔,具有吸热、引导通风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人们也在聚落四周营建水塘、植树成林,在满足灌溉、蓄水、防火等实用性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聚落周围空气湿度,起到良好的冷却降温作用。聚落周围的水塘、农田、树木等环境要素,形成了聚落外围的低温空间,村内外由于温差进行冷热空气的交换,形成自然通风(图3)[12]。

在聚落建筑肌理上,港头村建筑整体坐北朝南,争取了良好的朝向以及引风条件。数个三间两廊式民居前后连成庞大的建筑群,左右以青云巷(冷巷)相毗邻,形式似一把梳子,是典型的梳式布局模式。局部显示出放射状的梳式布局特征,即聚落东西两侧建筑形成朝向两侧水塘的街巷格局,以利用水塘吹来的凉风冷却里巷[13](图4)。聚落现仍可见南北向古巷道11条,每条宽度2~3 m,深约80 m。在无风情况下,狭窄的巷道内部温度低,相对较大的天井空间内温度高,冷热空气交换形成热压通风。在有风情况下,巷道内风速快,风压小,天井处风速慢,风压大,利用风压通风原理,将与冷巷相连通的合院内热空气带出。另外,巷道前低后高,能够快速、大量地通过“天井—水圳—水塘”途径进行排水、蓄水,以应对雨水充沛的气候条件。

在建筑单体布局上,港头村多采用三间两廊式建筑形制(图5)。天井、厅堂、廊道三者互相联系,共同作用引导室内通风。在有风情况下,天井空间开敞,流速慢,风压大;
廊道空间封闭,流速快,风压小;
厅堂的空间封闭程度介于两者之间,风从天井经过室内厅堂流向廊道[12]。此外,建筑屋面为单层,檩上置椽,椽上置板瓦,上以筒瓦覆盖,以便通过较薄的屋顶结构快速散热。

1.3 因材施用的材料适应性

港头村建筑的营建讲究就地取材用材,通过在不同建筑部位合理地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如青砖、花岗岩石材、泥土、木材等,塑造独具特征、因地制宜的建筑单体。港头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以浑水青砖墙身、石脚墙基、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梁架、碌灰筒瓦屋面等做法为主。花岗岩、青砖材料从当地便可获取,能够抗氧化,保温效果较好,并且防水防潮。港头村内著名的八家祖屋的墙体为“金包银”(外皮青砖,内里泥砖),镬耳山墙,外观气派,冬暖夏凉。而规制较高的宗祠则往往选用花岗岩石柱,和格木、坤木等经久耐用的实木构架材料,提升防潮性能,彰显宗祠建筑等级。

港头村部分民居建筑采用泥砖墙或土坯墙身、木屋架灰瓦的简易做法,即采用当地泥土做成的泥砖坯砌筑墙体,甚至直接使用黄土坯,不作任何抹灰,有的还会混合石灰、泥石、稻壳做成夯土墙。用黄泥土砌筑的墙体,有良好的抗压、防潮和保温性能,外墙使用白灰抹灰饰面,可有效减弱雨水对泥土墙体的冲刷。另外,由于建筑天井狭小,采光面积较小,屋顶则会设置玻璃或塑料材质的亮瓦,且一般设在南向屋面。人们利用岭南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巧妙运用不同材质的屋面瓦当改善建筑室内光环境,进而满足人的居住生理和心理需求。

2 港头村传统聚落的社会时代精神

社会时代精神的具体表征为聚落通过建筑布局、立面风格、空间改造等,适应当地的社会思潮、时代理性、经济发展等社会要素。这既反映了时代对于聚落建设的促进作用,也积淀了聚落因时制宜的变迁。港头村的社会时代精神主要体现为其在宗族观念、中西文化、文脉传承等社会要素影响下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适应性。

2.1 敬祖图安的传统宗族礼制

礼制下的宗族制度对于聚落的空间形态有着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在宗族意识影响下,人们聚族而居,使得聚落呈现“宗祠引领”以及“防御构建”的布局特征。

首先,宗祠引领表现为宗祠先于民居建筑而建,且通常位于聚落中心位置,统领其他建筑。因此,港头村在“巷巷朝塘”的梳式布局下,还呈现出广府聚落另一结构特征——成排祠堂引导[14](图6)。祠堂作为聚落中等级最高的公共建筑,是宗族制度的物化代表,象征着宗族势力,起着维护聚落伦理秩序的作用[15]。港头村聚族而居,聚落的修建以宗祠建筑为核心,村内数座祠堂均位于聚落建筑最前方,直接面向村内公共活动空间“禾坪”以及风水塘,民居建筑只能位于其后进行东西向布局。村内祠堂无论是规格形制、面积大小,还是装饰装修,都最为宏大和华丽。村内传统民居、宗祠等建筑往往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且祠堂为多进形制的院落式布局,从前向后室内地坪依次升高,最后一进心间为供奉着祖先的厅堂,充分体现着港头村人追求秩序、主次分明的礼制思想。数座宗祠承载着祭祀祖先、举行宗族大事的功能,同时也是教育后代慎终追远,不忘先祖的地方。它们在无形中强化着宗族秩序,巩固着宗族团结,促进着后人自强不息,将曾氏家族不断壮大。

其次,古时由于兵匪祸乱严重扰乱宗族内部安定与生活秩序,聚落常建有自己的防御体系。港头村通过修建门楼与围墙的方式构建聚落防御性。村东头现仍立有一座门楼,名为“拱日楼”;
村西头原也立有一座门楼,名为“泰薰门”,现已被拆除。拱日楼坐西向东,“拱日”即最早迎接太阳升起之意,其为凹头式门楼,二层,内搭阁楼,大门上方有两个洞孔用于眺望侦察。据村里人说,之前门楼旁还连接着一道高2 m、长几十米的青砖围墙,与鱼塘相连,现围墙已被拆除。防御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港头先民为维护宗族秩序而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

2.2 中西合璧的近代交融理念

港头村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不断积淀,到了近代,由于受到中西文化融汇的影响,港头村人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塑造了类型丰富、造型多样的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建筑单体。

如村内的民国骑楼,原为10个相互独立且相同的居住单元并排组成,内部均为带有二层阁楼的单间居住空间,外部由前面的拱券式外廊相互连通。骑楼南立面采用西式三段式的设计手法:下段为拱券式外廊,同时设腰线与中部区分;
中段为窗间墙体,设腰线与上部区分;
上段为山花女儿墙,砖柱构成的竖向要素贯彻始终,整体高低起伏、富有韵律(图7)。其屋顶形式仍为我国传统双坡顶。又如福如楼,原本是私人别墅,坐西向东,前后两进,三开间两层合院式楼房建筑。第一进为西式建筑,一层为接待及办公,二层为主人居住。其屋頂装饰有繁复的西式山花女儿墙,屋檐用叠涩线脚装饰,二层局部采用阳台及栏杆做灰空间。第二进为中式坡屋顶建筑,一层为客厅与客房,二层亦为主人居住使用。该建筑后被用作村中书室。

骑楼、福如楼均表征着内中外西的建筑设计手法。一方面,建筑平面布局上依然是传统的三间两廊式或其简易变形,建筑主体依然采用青砖等地域材料;
另一方面,建筑高度开始增加,并在屋顶、屋檐、立面门窗等局部使用西方三段式立面、叠涩线脚等造型手法,展现了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建筑风貌。

2.3 文脉延续的当代传承创新

港头村发展至今,不断追求创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建构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独特的传统聚落文化内涵。目前,村中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约有60座,古建筑占地约4 hm2,其中不可移动文物5座(文孙曾公祠、拱日楼门楼、绍文堂、福如楼、商氏墓葬群)。港头村作为“一座露天的岭南历史博物馆”,搭乘着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的东风,走在村落活化的前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港头村正积极探索当地文化体验、生态农田体验等乡村活化措施。同时,港头村成为“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示范点,青山周平、承孝相、朱小地等多位知名建筑师受邀对港头村建筑进行改造设计。这一举措为港头村的文化复兴注入了新的时代智慧。

例如,由青山周平改造设计的游客中心——陋园,保留原有的1950年代建筑的屋面、墙面等结构,置入新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同时引入现代商业功能进行活化,使原本相对封闭的建筑与南侧田野、山水等自然环境产生互动。承孝相将村内民国骑楼改造为岭南传统文化学堂,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空间形态,将10间相互独立的空间赋予同一种业态下不同内容,如粤剧研学室、竹编研学室等功能,延续这座建筑所蕴含的个体空间价值。由朱小地改造设计的映月阁则借助村落内现存的一栋混凝土框架楼,运用现代景观装置,将港头村镬耳墙等传统风貌元素以更高、更广的视角映射到人们眼中,也使得这座废弃建筑得到重塑。新与旧的结合,既延续村内建筑本身承载的历史价值,保留了港头村村民的美好记忆,又赋予建筑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引发人们不断探索港头村内更多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审美特征。

3 港头村传统聚落的人文艺术品格

人文艺术品格的具体表征为聚落通过环境营建模式、装饰装修等适应当地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心理期盼等人文要素。这既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对于聚落物质形态形成的推动作用,也凝聚了聚落因人制宜的文化内涵。港头村的人文艺术品格主要体现为其通过选址布局、细部处理等物质形态所表现出的人文适应性。

3.1 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聚落的规划建设历来就关注“风水”,即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港头村流传的谣谚“流溪如彩带,河道湾又湾。何姑来泼墨,上苍定江山。前置石榴岗,后设黄泥潭。滔滔水不绝,天意造人间”①,反映着此处优质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而观此处地形地势,其北部的山脉悠远,起伏蜿蜒,绵延不绝;
南侧的流溪河从南面流入,而后迂回转南向流出,只见水来不见水去,正是风水宝地。港头村依托周围独特的山形水势,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形成了传统聚落所追求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环境模式[16]。

港头村左有流水,右有小道,前有水池,后有山岗,正是符合“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水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最为贵也”的“五位四灵图式”的选址模式。同时,古时的港头村通过文学创作形式作“港头八景”:三水朝北、仙姑泼墨、睡狮听鼓、犀牛望月、社坛独钓、松满归(绿)鹤、双坑隔社、南塘古寺①。虽然随着历代变迁,八景现仅存残骸,但仍可从“四字格八景题”的文学语言中,读出港头先民对于聚落整体自然环境、景观节点等方面的提炼与整合[17],及其追求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理想。

3.2 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

港头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生产生活中十分注重对于族人的教育和培养,并通过文字题名、装饰装修、建筑布局等形式,将崇文重教思想加以显现。据史料记载,港头村曾氏为孔子学生曾参的后代。曾参作为孔孟思想的杰出代表,一生都在践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古今乔木第三家”(即孔孟曾颜)。他所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也成为曾氏修身齐家的传世之宝[18]。自“东侯祖”曾晞尝(曾参第五十一世后人)于宋代端平二年南下入粤履职以来,曾氏就立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省诚身,道传一贯”的祖训,和“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世袭立嫡,承嗣立长。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抚子继嗣,同宗择侄。招赘为嗣,宗圣脉混;
淫邪乱伦,圣规则罚”的家规。港头村人至今严遵祖训,形成了优良的村风、家风。

另外,港头村内彩绘壁画大多描绘着诸如孔子讲学等儒家故事,以弘扬忠孝礼义、忠君爱国等思想观念,对后人进行教育引导。其次,村内通过在东侧设置书室建筑,运用楹联匾额等形式,加以渲染考取功名的价值取向。如文孙曾公祠入口门廊处楹联“五代联科甲,一贯绍渊源”,正是对古时曾氏连续五代人考中科举这一佳话的纪实,也教化着后代要奋发图强,获取功名。村内现存的11条古巷道,从西到东依次命名为安居里、安福里、安义里、安善里、中庸里、安怀里、仁和里、安仁里、安和里、安宁里、安乐里,并镌刻在巷道入口处。巷名隽永深刻,将儒家道德标准与美好的生产生活夙愿紧密结合,蕴含着村民对于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追求。

3.3 世俗致用的情趣追求

港头村人世代耕读持家、亦农亦商,有着较强的重实利性,懂得享受生活,造就了其经世致用、世俗享乐的审美情趣。这种世俗致用的情趣追求主要通过建筑的装饰装修得以显现,其既丰富了建筑形象,又提升了建筑意境。屋脊、山墙、梁柱等地方施有砖雕、石雕、木雕、灰塑、陶塑、绘画等“三雕两塑一画”装饰,体现了岭南广府文化的传统工艺。装饰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多为花草鸟兽、节庆活动、历史典故等,寓意美好、精美别致、工艺精湛。在建筑梁架部分,如宗祠前檐廊处,采用多层斗拱,层层出挑以加深出檐,而每架梁身雕刻荷叶荷花、水生动物等图案,形象自然生动,显示出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再如建筑屋脊,港头村建筑屋脊类型多样,有龙船脊、博古脊等多种形式,雕工精细,是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屋脊上均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动物或精美的植物纹饰,如“群狮献瑞”“花开富贵”等主题的装饰。村内建筑保存有完整的镬耳山墙,从功能上讲,高耸的镬耳山墙能有效阻止传统木构建筑失火时火势的蔓延,还可以避免台风将屋顶瓦片等构件吹落;
从形式上讲,镬耳山墙类似古代的官帽,寄予着人们对于取仕的美好期望,且山墙墙帽下用黑色墨绘线条进行装饰,黑色在五行中为水,也蕴含着人们对于“建筑克火”的审美心理需求。人们通过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技艺加以象征隐喻,使得精致实用的构件与世俗享乐的精神融为一体,展示着独特的人文艺术品格。

4 结语

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者共同作用,汇聚形成了港头村特色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在地域技术特征层面,港头村相地因地制宜,水陆交通皆宜;
聚落肌理采用梳式布局,局部为放射状梳式布局;
建筑单体运用天井、廊道等空间形态,采用地域性材料,呈现出对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的利用与适应,塑造了生态环境、生产资源、生活布局有机结合的“三生”空间。在社会时代精神层面,港头村丰富的建筑形态见证了复杂的历史背景,表现为祠堂引导以追求秩序、中西合璧以多元共存、古今相融以创新传承,积淀了“图稳定、谋变革、寻创新”的时代内涵。在人文艺术品格层面,港头村在选址格局、装饰装修等方面以象征性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尊崇、对于儒家思想的礼制守约、对于世俗享乐的追求,浓缩了“尊天道、谋世俗、尚享乐”的审美价值取向。3个方面互为补充、层层递进,为港头村的形成、发展、演变提供了全面、连续的内在动因表征与外在特征表现,呈现了其意蕴深厚的审美文化特征。

注:图1改绘底图来自《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王东. 明清广州府传统村落审美文化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 林琳,陆琦,张可男. 岭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智慧及模拟分析[J]. 新建筑,2019(1):135-139.

[3] 鄧雨晴. 广佛地区传统村落发展潜力评估探索与实践[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4] 刘畅. 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以岭南地区传统聚落为例[J]. 中外建筑,2016(11):48-50.

[5] 成永刚. 广州市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的规划发展研究[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

[6] 王志强.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乡土景观有机更新设计研究[D]. 衡阳:南华大学,2021.

[7] 唐孝祥. 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 唐孝祥,李越.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J]. 中国名城,2016(6):82-90.

[9] 唐孝祥,吴思慧. 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J]. 南方建筑,2012(1):48-53.

[10] 唐孝祥,唐封强. 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研究[J]. 南方建筑,2018(6):35-39.

[11] 王东,唐孝祥. 粤西南江流域传统村落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探析[J]. 小城镇建设,2015(8):92-97.

[12] 陆元鼎. 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 陆琦,潘莹. 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J]. 南方建筑,2009(6):61-67.

[14] 唐孝祥,陶媛. 试论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形态特征[J]. 南方建筑,2014(6):52-55.

[15] 钟昊旻. 广州番禺大岭村审美文化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16] 孙杨栩,唐孝祥. 岭南广府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探析[J]. 华中建筑,2012,30(10):164-168.

[17] 彭孟宏,唐孝祥. “松塘小八景”的审美特性分析[J]. 风景园林,2017,24(6):105-111.

[18] 卢福汉. 花都古村落探寻[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唐孝祥/1965年生/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美学、风景园林美学、岭南建筑理论

乔忠瑞/1996年生/男/河南安阳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硕士在读/专业方向为建筑美学

推荐访问:聚落 探析 广州

【广州花都港头村传统聚落文化地域性格探析】相关推荐

述职报告最新推荐

NEW
  • 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4篇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篇1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当今

  • 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4篇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篇1时光在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着,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时光,和现在有着很大

  • 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

  • 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5篇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篇1同志们: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我便以此为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将

  •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3篇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1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2全县广大干部、各服务行业、全体群众:今天,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 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6篇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篇1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

  • 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8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学校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同学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一、活动主

  • 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3篇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南大

  • 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3篇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篇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关于印发的通知》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加强无神论教育,推动中华优

  • “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7篇“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篇11996年入伍,1999年退伍,现任xx乡农业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要事迹: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