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概论”,课亲和力的课堂,“五要”

| 来源:网友投稿

董金柱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称 “概论” )课是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安排及其学分数,其中不论是在本科院校的五门课程体系中,还是专科院校的三门课程体系中, “概论” 课都是必修课程,且其学分都是最高的。因此,要加强和做好高校思政教育,首要的是抓好 “概论” 课教学,提升其亲和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概论” 课教学的亲和力,是指在 “概论” 课教学中,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使 “概论” 课能对教育对象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从而能较好地激发和调动受教育者对 “概论” 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这种学习的动因不是基于功利的考虑,而是出于兴趣和喜好。这种兴趣和喜好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被动的教育,会积极主动地追求学习和教育。可以预见,课程教学中一旦产生了这种较高的亲和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达了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的殷切希望,并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示了重要方向。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2017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也曾指出: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3]

那么,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破除其困境以提升其教育教学效果呢?本文将以 “概论” 课为例,着眼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探讨其课堂教育教学亲和力不足的缘由,提出增强其亲和力的可行举措。

“概论” 课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积淀,阐述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百年来的伟大奋斗征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它蕴含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国防、外交和党建等诸多领域。如此丰富的内容被有条不紊地整合进一本教材之中,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抽象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它虽然具有历史性和政策性,但却缺少 “纲要” 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又比不上 “形势与政策” 课的时政新鲜性。其理论很容易被学生们视为只是关乎国家大事的 “大道理” ,而对学生们产生的吸引力不足。

青年大学生生性活泼,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又长期接受网络快餐文化的熏陶,心理特征和习惯养成使得他们喜好追新逐异、喜欢多彩流变的东西,而不太喜欢抽象思辨的政治理论。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囿于专业志趣,相对欠缺一些相关的文史知识,学起政治课来会觉得有些困难和障碍,对他们来说 “概论” 课缺少亲和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 “概论” 课亲和力的不足,除了上述这些教材内容、课程性质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向课堂教学转换的能力问题。相较而言,这是影响课程教学亲和力更为重要和更加根本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对课程是否具有亲和力以及亲和力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即便在同一个学校不同的老师上出来的效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有的老师把课上得生气勃勃倍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却把课讲得死气沉沉不受学生待见。因此,教师的因素,更具体地说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课堂教学能力极其重要, “概论” 课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一定的教材转换和课堂教学能力,消除学生对 “概论” 课的 “畏惧感” ,增强 “概论” 课的亲和力,提升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鉴于 “概论” 课教材内容的特性、其与亲和力之间的张力问题以及 “概论” 课教师的作用,本文从教材转换和教学能力提升的角度,提出往往被学界诸多对策性研究和 “概论” 课教师所忽视但却实施简单且易见效的 “五要” 举措,抛砖引玉提醒 “概论” 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忽视一些细节、加强基本功训练,如此,既能强本固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能更好地增强 “概论” 课的亲和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要讲清理论背景

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觉得 “概论” 课与自己的专业相去较远,自己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担心自己学不会,从而对 “概论” 课心存畏惧。有鉴于此,要消除这类学生的恐惧感和忧虑情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听懂课。

“概论” 课以阐释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为主要内容,要讲清楚这些理论、让学生真正能听明白和理解这些理论,绝不能 “就理论讲理论” ,必须紧密联系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向学生讲授 “概论” 课教材中的理论时,特别是要先讲清楚理论产生的背景,让缺乏相关文史知识背景的学生能真正理解理论内容、听懂课,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内容本身有着密切的因果逻辑链,先把理论得以形成的背景讲清楚、讲透彻,学生明白了理论产生的 “因” ,再来理解理论的内容、意涵这个 “果” ,就不会觉得突兀、吃力,就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轻松掌握它。

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讲授 “概论” 课时却极易忽视这一点或对这一点重视不够,他们认为理论的内容本身是重点,只要着重把其内容讲得尽可能详细即可,而其背景条件、基础等无关紧要、无须着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讲。其结果必然是出力不讨好,讲理论内涵时功夫没少下,学生却最终因听起来吃力甚至听不明白而不领情且不认可老师的付出。例如,不讲清楚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就不可能讲清楚自改革开放起何以能做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决策,并长期坚守之。因为,反观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时代,我们又何尝不是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但是由于当时 “战争与革命” 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经济建设深受其扰。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周边环境的恶化,使得我们不得不 “备战” “备荒” ,由此,我们的建设大受干扰并深深打上了战争阴影的烙印,如著名的 “三线建设” 、至今到处还能见到的地下防空设施等。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国内的政治气氛也不断地 “左” 倾紧张,为了防止 “资本主义复辟” ,更是爆发了 “文化大革命” ,最终迫使我们偏离了经济建设的主航道。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大背景对我们的政策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讲明白了这一条,然后再讲清楚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第二大背景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其中,由苏联这个外部的教训主要引申出走 “中国特色”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毛泽东时代的失误及其后果这个内部教训再次反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重要性。经过对教材上这前两条背景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将之与毛泽东时代对比起来进行分析,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我们党缘何能开创和坚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基本路线及系列相关理论政策,也能在理论产生的背景对比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时代的理论与政策。

(二)要讲透理论内容

马克思说: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9马克思在这里讲的理论的 “彻底” 性显然是指理论的透彻性或科学真理性。我们把它引申到 “概论” 课的理论讲授上也是适用的。首先, “概论” 课教材中的理论,毫无疑问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马克思所说的 “彻底” 性。其次,我们 “概论” 课教师要做的,其实就是要把教材中理论的这种 “彻底” 性向学生讲清楚、讲彻底,让学生能够全面、具体地掌握教材中重大思想、理论的内涵、意蕴。这样 “概论” 课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知识性目标才能达成,学生对 “概论” 课的学习信心和亲切感才能产生。

那么,如何才能讲透彻理论呢?笔者认为除了要全面、详细地阐释清楚理论的具体内容外,重要的是必须要讲清楚理论内涵的性质和本质,要让学生能秉要执本,直击理论的内核、实质,抓住要害。

比如,在讲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理论内容时,就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 “一化三改” 的总任务以及包括三大改造的具体实施过程、过渡时期的界定及其意义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讲解,一针见血地指出, “三大改造” 的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其目的是要消灭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混合体中的资本主义因素,从而把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 “三大改造” 在经济所有制领域的具体目标和实质就是要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在阶级问题上主要是改造和消灭资产阶级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阶级。然后还应该进一步向学生阐明,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社会主义革命” ,因为中国的这一革命是以和平改造的方式进行的,没有发生和经历一般革命意义上那种惨烈的血与火的斗争,但它们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 “三大改造” 是一场中国式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样,即使是缺少文史知识背景的学生也能真正领会和抓住 “三大改造” 运动的实质,由此也就能轻松地理解三大改造中改造的 “三步曲” (私有—半公半私—公有)的实质是实现 “非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的逐步过渡。另外,为了进一步凸显 “三大改造”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质,还可以简单重温和比较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实质。通过对这两大革命理论实质的比较,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晰这两大革命在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不走寻常路的特色之处,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 “两步走” 之间的关联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大理论。

此外,一些学生即便是通过任课教师讲解,已听懂、理解了这些理论的内容,但仍然觉得这些理论属于历史,与当下或其生活无实际意义而兴趣不高。这时,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中更加深入一层,密切联系现实谈谈这些理论于当下的现实意义,以增强其现实性。如,可以指出 “三步曲” 的改造过程启迪我们做事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而 “三大改造” 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 都深刻揭示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等。学生听懂了理论,更懂得了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增强了现实获得感,消除对 “概论” 课的畏惧、忧虑与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进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授课语言生动

人们常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往往对课程的亲和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教育亲和力实现的核心部分”[5]。教师自身的亲和力构成是复杂和多维度的,有研究显示, “在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各维度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质形象亲和力>道德修养>语言表达亲和力>情绪感染力>理论知识能力>师生互动”[6]。根据这一研究,从课堂教学或从把教材内容转向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授课语言显然是课堂亲和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京老师也指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教案,由不同教师讲授,其风格、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差别造成的。教学艺术包括很多方面,首要的就是语言艺术。”[7]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关系着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我们通过直接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善于用富有感染力或吸引力的语言生动授课的结果,没有学生会喜欢平铺直叙、毫无生气的讲解,哪怕教师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不苟言笑、没有任何喜感和幽默感、不会或不讲究课堂语言艺术的 “老夫子” 式的教师,是注定不会赢得青年学生欢迎的,其再博大精深的学识也可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需要条分缕析,需要理性讲解,但也绝不可缺失了感性因素的参与。课堂教学中,任何严肃、缜密和需要理性充分参与的知识和技能,要顺利地传授给青年学生,获得更佳的效果都应该经过适应青年学生心理及其偏好的感性渲染和加工,使之更加适合青年学生的 “口味” 。这种感性的参与,在课堂上主要表现在授课的语言艺术上。一场铿锵有力的演讲可以让人热血沸腾,一个热情洋溢的报告可以让人经久难忘,一次春风化雨的谈话可以让人如沐春风,同样,也只有用生动语言讲授出来的思政课才能让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洗礼。尤其是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技能课,它的目的是要立德树人、培育和塑造学生的 “三观” 和思想道德品质。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灵魂和内心世界,不能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扣动学生的心弦,就无法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和功效以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

那么,高校 “概论” 课教师该怎样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呢?

“概论” 课教材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较高的理论抽象性等显著特征。政治性带给学生的印象是刻板、严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直接搬用教材语言,而是应该努力使教学话语 “生活化” 和增添一些趣味幽默性。

“生活化” 是淡化严肃性的良药,趣味幽默则更是消除隔阂、阻力的润滑剂和提升课堂气氛的兴奋剂。对于生性活泼、喜欢追新逐异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大概没有人会愿意接受高僧坐坛宣讲佛法般的授课方式。

“概论” 课课堂教学的语言必须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特性才能受到他们的青睐。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里批评写文章、做宣传不看对象的现象所言: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8]836-837他在谈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点,洋八股必须废止,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要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9]534同理,我们的 “概论” 课教师也必须要善于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把学生眼中 “高大上” “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 的真理尽量用一些生活性常识或逻辑来进行诠释,消除学生对 “概论” 课的 “恐惧” 和 “忧虑” ,如此便能有效地把 “面目可憎” 的教材内容变成 “和蔼可亲” 近乎体验式的经验交流,学生方会乐于接受。

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家常化,能使学生觉得亲切,从而消除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隔阂与鸿沟,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教学语言的趣味幽默化则可以极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利用趣味性的语言不时地制造一些幽默和笑点,课堂的气氛才可能活跃热烈起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较好地掌控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教学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语言的趣味幽默化上,可以借鉴使用青年学生喜欢的一些网络流行语、增添一些具有喜感的 “段子” 等方式。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学校的精彩毕业典礼讲话和一些 “网红教师” 之所以红火,与演讲者巧妙地使用了这些话语技巧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在课堂教学话语通俗家常化和趣味幽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扰乱和践踏语言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如一些专业性术语和特定的内涵、意义就不能随意发挥信口雌黄;
在趣味幽默化中,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取悦学生、活跃课堂气氛而舍本逐末走向极端,更不能采取讲 “花边” 、野史和搞历史虚无主义的方式来 “活跃” 课堂气氛、祸乱课堂甚至背离思政课的宗旨和目的。

(四)要案例选用贴切

思政课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以理论见长的 “概论” 课教学这一点尤其重要。在 “概论” 课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吃透理论、精准地掌握教材中的理论,就必须辅之以大量来自实践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当然,由于现实的极其丰富性,来自实践和现实的案例也具有近乎无限的丰富多样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精心地选择恰当的案例。教学案例在 “概论” 课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目的,一是本着 “理从事出” 的缘由,通过教学案例的使用,便于学生从案例的讲解、剖析中更容易、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理论,二是具有叙事性的案例本身也能给显得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增添故事性和趣味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听课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 “助力掌握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的原则选择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教学案例,尤其是音、影、形、色俱佳并富有吸引力的图像、音视频案例或具有趣味性、典型性故事等,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提升其听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案例选材、提升案例吸引力方面,在趣味性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进一步增强案例的 “亲近” 性因素,如人们常讲的 “天边事不如身边事” ,要尽量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人与事作为案例,这样可以更好地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在这种 “亲近” 性因素的选项中,还应努力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征、兴趣偏好和专业背景,等等。总之,不论是在时空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选择离学生越 “近” 的素材作案例,就越能吸引他们,越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教学案例选择的趣味性、 “亲近” 性,是为了提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决不能为了提升课堂气氛而导致课堂教学走向 “泛娱乐化” 。所有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本着 “助力掌握教材内容” 这个最主要的目的,一定要清楚案例的趣味性是为学生更好地 “掌握教材内容” 服务的。因此,案例的趣味性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相比,它是第二位的。在选择 “概论” 课课堂教学案例时,必须兼顾内容与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趣味喜感放在第二位。

(五)要课堂互动启智

由于思政课的政治性等一些特性,加之课时相对较少,往往每周只有一次课,且现实中多是大合班上课,与专业课相比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少得多,由此常常造成师生之间的生疏与隔阂。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惯常印象是严肃、古板、不苟言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蚀损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鉴于此, “概论” 课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上,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对 “概论” 课的印象和教师形象,搭建起教与学的亲密合作关系,从而提升 “概论” 课的亲和力。在这一方面,最重要和最为有效的一个做法就是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这一看似并不怎么新鲜的做法,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最直接和直观可见的效果是课堂气氛的改变。刚刚还在为老师 “独角戏” 式的单向灌输而感到昏昏欲睡的学生,瞬间就可能会因精彩的课堂互动而凝神聚气、精神饱满振作起来,沉闷的课堂也会立即热烈活跃起来。课堂气氛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高质量的课堂互动还蕴含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向师生平等的双向交流转变,它体现了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现代化教学新理念。

“概论” 课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和开展好课堂互动,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消弭师生之间的隔阂,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更好地提升 “概论” 课的亲和力和教学效果,并为推进 “概论” 课教学改革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另外,课堂互动如同在课堂上使用辅助案例一样,虽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搞活课堂气氛、提振学生的精神和兴趣,但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不能本末倒置、只注重课堂氛围的热烈度而偏离或无视教学内容。为此,要真正做好课堂互动,就必须要使课堂互动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其探索性,并由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课堂提问就应该尽量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而不是提一些教材上已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来检查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在课堂互动形式上,还应该多创设情景、时机,让学生积极发言陈述己见,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教材上的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堂主观认知的陈述性发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以纠偏扶正达成教学目的。

要搞好课堂互动,提前在课外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一则可以较好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二则教师通过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态,便于备课时结合教材做好计划安排,课堂上较好地把控好学生的言论和意见。

猜你喜欢亲和力概论案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青铜器辨伪概论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年12期)2020-06-05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Just for today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2015年3期)2015-10-21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优雅(2015年9期)2015-09-07

推荐访问:亲和力 概论 课堂

【有效提升,“概论”,课亲和力的课堂,“五要”】相关推荐

述职报告最新推荐

NEW
  • 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4篇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篇1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当今

  • 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4篇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篇1时光在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着,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时光,和现在有着很大

  • 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

  • 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5篇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篇1同志们: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我便以此为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将

  •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3篇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1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2全县广大干部、各服务行业、全体群众:今天,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 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6篇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篇1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

  • 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8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学校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同学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一、活动主

  • 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3篇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南大

  • 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3篇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篇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关于印发的通知》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加强无神论教育,推动中华优

  • “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7篇“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篇11996年入伍,1999年退伍,现任xx乡农业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要事迹: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