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研究

| 来源:网友投稿

周宝刚,怀青,董欣,刘岩峰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现代供应链建设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描绘了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宏伟蓝图,并4次提及物流,8次涉及供应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物流业和供应链发展的高度关注。这些相继发布的利好政策,为物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物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物流运行情况分析及2022年展望》中显示,2021年,我国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呈现坚实复苏态势”,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

然而,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导致物流人才急剧匿乏。根据202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物流行情况分析》显示,我国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 200万人,“十三五”时期的新增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2]。根据IDC需求预测,我国每年需要新增物流从业人员100万人,存在物流人才供给乏力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型技术不断完善,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存在管理能力较差、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看来,增加物流人才的培养数量,培养符合社会物流需求的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2019年,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工程管理硕士(MEM)招生领域设置及要求(试行)》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将物流工程领域由原工程类专业硕士调整到工程管理类专业硕士类别,直到2022年,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3所高校成为获得“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的权单位,促进了我国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对提高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的权单位的办学现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以及企业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要求,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7月,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工程管理硕士(MEM)招生领域设置及要求(试行)》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表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自2020级在5年试点期间可以招收应届生。自此,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正式在我国高校设立,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研究生物流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据IDC统计,2020年全国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专硕的高校共90所,全日制招生人数2 300余人,2021年共有89所院校招收该专业,录取人数2 900余人,2022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共93所,计划招生2 866人。由此看来,该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招生人数较少,难以满足物流市场对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该专业设立时间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基本参照本科教育,缺乏特色的教学体系。因此,应该深挖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同:培养方案存在同质化现象,前瞻性不足

近年来,物流业快速崛起。随着绿色物流、智慧物流、港口物流、跨境物流、供应链金融、农业供应链等新兴形态快速兴起,物流人才的就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物流人才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不同的岗位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科研机构重视员工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政府部门重视员工的管理能力,物流企业更青睐于有操作能力的员工。然而,大部分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仅考察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并未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所发展的能力与就业单位需求不一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再者,物流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许多高校在设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时忽略了以上两点,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具有前瞻性,导致部分学生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旧:教学体系相对落后,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一方面,物流教育理论和物流人才培养经验的缺乏必然导致物流教育体系的不健全。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教学体系的设置基本是参照国外高校或本科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缺乏特色的理论体系。办学过程中,大多数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普遍存在教学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一般将教学体系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忽略了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开设该专业时并未对自身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仅仅考虑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教学经验缺乏、经费有限、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难以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偏:师资配置及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产业,物流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管理与工程、经济与技术相融合的复合型学科。这些特性,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应用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物流系统管理的观念和物流工程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理论与实践间的屏障,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际应用。

然而,目前高校较为缺乏能够将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师资。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来自管理、计算机、交通运输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完善,对于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在摸索阶段[3]。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这种跨学科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对他们而言比较困难。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高校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中来自于企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不足20%,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失衡容易导致难以将行业一线技能及时引入课堂。此外还存在着教师年龄分布等方面的不合理,这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处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4]。然而,高校在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较低,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标准不匹配、学生所具备的技能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等问题。高校应立足市场需求,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既具备完善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又有物流技术专长,还能够对社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复合型人才。

(五)虚: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务实

长期以来,高校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对专业的发展的规范和促进的效用,因而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许多高校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价值取向不平衡、教学评价标准不合理、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

一是评价价值取向不平衡。高校将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课程评价上,会忽略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重心放在教学效果上,会忽略教学设计的评估;
重心放在教学评价的控制和审核功能上,会忽略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作用。二是教学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价体系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标准,许多开设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仅仅是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评价标准照搬过来。在评价时,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高,权重系数高,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低,权重系数低。对理论学习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高,权重系数高,而对实践学习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低,权重系数低。三是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大多数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其教学评价方法一般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即事后评价。这种事后评价的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进行测试,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展示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关注度较低。

(一)异: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为提高我国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方面需要“去同质化”[5]。

一方面,为符合社会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的要求,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提出的需求为目标,在高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人才培养方案[6]。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要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预期相吻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与行业提出的要求相吻合。因此,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学生的就业意向、已毕业学生就业单位的反馈意见,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等人参与到具体的方案制定中来。同时,要合理预测社会需求和行业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

(二)靓:制定多元化的教学体系,采用“五维”教学模式

高校在制定教学体系时,应在充分分析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以课内外融合培养为基本途径,以有效激励机制为手段,以改革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制定层次深、方向广、途径多、参与度高的教学体系。

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不利于常态化下的疫情防控,并且受教学地点和时间等因素限制,授课灵活性较差[7]。同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本文提出采用“五维”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移动教学、网络开放课程为辅,同时,在课堂中引入相关教学软件,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设计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

“五维”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移动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8],从而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实现不同教育资源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五维”教学模式图,如图1所示。

(三)全:培养“三能”教师,加快“三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是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培养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必要条件。

1.培养“三能型”教师

“三能型”教师是指教师既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具备指导学生相关学科竞赛、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从“职业”角度来看,“三能型”教师担任的是学生的教师、工程师、职业规划师三个维度[9]。

培养“三能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务实高效的培训计划。搭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规范相应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措施,从而帮助教师建立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以及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首先,高校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积累经验,开拓视野,再将相关实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其次,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相关科研成果向企业转让,从而提高教师收入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不同等级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提高“三能型”教师的绩效奖励金额,同时在评选职称、选拔干部、科研资金发放额度、高校访问、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源向“三能”型教师倾斜,从而激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加快“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加快“三师”队伍建设

此处“三师”取“教师三种来源”的含义,即教师队伍中,既有来源于学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同时也有来自该行业的兼职名师。加快“三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招聘“三能型”教师。专任教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关键。高校除了要搭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提高现有教师的“三能”外,也要注重引进相关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第二,推进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首先,高校应大力支持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导师,从而将实战经验引入课堂。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成立跨校名师合作平台。考察设置物流相关专业高校的办学质量、师资实力、实践平台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等情况,与办学情况良好、师资整体实力较好且学校美誉度佳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工作室内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建设交流等会议,组织学生旁听学术会议,发挥平台“传帮带”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图1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五维教学模式图

图2 “三能型”教师能力示意图

(四)硬: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增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所占的比例

软件应用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高级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实践和课程设计是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必备课程。课程实验主要是指高级物流学、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课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实验,加强学生对Beer Game、LOGA Logistics Game、Littlefield Technologies等物流仿真软件的训练,达到促进学生对物流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学生对物流运作流程的熟悉度的目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学习相关理论后在实验室进行的操作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加课程实践和课程设计所占的比例,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目的,为以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基础。

2.搭建共享的实践教育平台

为改善教育资源不足,缓解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压力,同市或同省高校可以共同搭建物流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既可以达到节省购置实践设备成本的目的,又可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物质保障。

3.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实习平台

一方面,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在高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作为企业培养未来员工的“摇篮”,为企业输入人才,同理,该基地也可以为学生开展课程实践和课程设计的场所。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解决企业人才培养场地限制问题和高校资金不足问题,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互补,节约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成本,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认识实习的机会和专业实习的岗位。高校学生通过到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配送中心等部门进行参观,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对物流管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企业可以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以及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实操上岗,高质量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如图3所示。

(五)实:建立务实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促进作用。务实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

1.引入多主体评价体系

对于教师层面而言,由高校教学管理单位、企业单位、物流行业的专家、同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层面而言,由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实践单位、授课教师、本专业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设置多元的评价指标

对于教师层面而言,评价指标不仅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时长等外在指标,还要包括教师品德、教师个人魅力等内在指标。对于学生层面而言,评价指标不仅要包括科研能力、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外在指标,还要包括个人素质、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等内在指标[10]。

3.采用阶段性和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教师层面而言,学生需要在每天或每周课程结束时及时作出评价,以便授课教师及时根据评价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作出及时的调整。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其他评价主体再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确定教师是否达到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对于学生层面而言,教师需分阶段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根据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图3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示意图

4.设置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明确本学期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制定相应的奖励及处罚制度,用制度保障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完成。评价结束后,应用相关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将结果反馈给相应的教师,并给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主体反馈的意见,针对性的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物流工程专业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8期)2019-09-04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子午工程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工程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11期)2015-07-01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研究】相关推荐

述职报告最新推荐

NEW
  • 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4篇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篇1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当今

  • 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4篇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篇1时光在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着,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时光,和现在有着很大

  • 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

  • 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5篇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篇1同志们: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我便以此为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将

  •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3篇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1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2全县广大干部、各服务行业、全体群众:今天,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 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6篇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篇1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

  • 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8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学校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同学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一、活动主

  • 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3篇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南大

  • 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3篇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篇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关于印发的通知》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加强无神论教育,推动中华优

  • “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7篇“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篇11996年入伍,1999年退伍,现任xx乡农业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要事迹: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