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立德树人:铸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

| 来源:网友投稿

母小勇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2017年5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三个重要文件,进一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4]。新时代中国教育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5]新时代中国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崇尚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行为方式。中小学教育总是通过各学段各类课程进行的,立德树人既是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其他科目课程的根本任务。课程立德树人,就是建立德育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协同育人的一体化人格培养机制,在中小学各学段各类课程中列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中小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培养,中小学要遵循“情境熏陶”“情感激发”“理性认知”“精神共鸣”的逻辑,发展学生的精神特质;
遵循“体验行为”“模仿榜样”“训练行为”“自觉践行”的逻辑,训练他们的行为特质。

“人格”(Personality)本意是“面具”。在古代的表演活动中,人们会根据需要让某些人戴上具有特定人物特征的面具。戴有特殊面具的人一出场,观众便知道这些“角色”代表什么人和这些“角色”在表演中发挥什么作用。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体都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
每一个体在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都会在精神面貌与处事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稳定的和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个体的行为价值取向属于人格的精神特质,个体的行为方式属于人格的行为特质。人格的精神特质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人的行为价值取向则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因此,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构成了人格的基本要素。个体人格往往通过其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

人格既有个体性也有群体性,社会文化特别是教育对人格的群体性特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波普诺(D. Popenoe)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6]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某一社会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群体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各成员会表现出相似的精神面貌、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霍尼格曼(J. J. Honigmann)指出,当这种核心价值观、行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逐步成为群体共享的“隐性文化”(Covert Culture)时,其成员便具有了群体人格(Modal Personality或Group Personality)[7]。乔治·赫伯特·米德(G. H. Mead)把“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称为“泛化的他人”,“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8]。因此,群体人格是特定群体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基于同一文化、信仰和生存环境,同一民族、同一国家或同一群体的个体往往具有相似的群体人格特质。玛格丽特·米德(M. Mead)甚至认为,共享的文化“可以厘定一套专门的规范和戒律,以便赏罚分明,促进个体间气质的高度一致性”,共享的文化确定了“全体成员的标准人格”,因此,代表社会文化的“标准人格”或“群体人格”影响了人的性格与气质等人格特质的形成[9]。与个体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类似,群体人格也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某一民族或国家在某一特定发展时期,都会继承这一民族或国家的优良传统行为,都有那个时代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因此,增强公民对本民族或本国的制度与文化认同,是形成一个民族或国家群体人格的关键;
促进学生培养本民族或本国所崇尚的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教育任务。

教育必须遵循人格及群体人格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社会所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发展他们社会所崇尚的人格的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怎样,他的品格也就怎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因为我们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10]换言之,个体的品格或人格是通过其稳定的行为或处事方式表现出来的,对行为活动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的价值判断,既是个体行为的根据,也是他人对其品格与行为认知和评价的依据。显然,“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就是基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进行价值判断。群体人格突出个体人格的共性特质,强调某一个体的行为能不能为社会所接受或推崇,要依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社会所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关键,是让他们自觉认同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践行社会崇尚的行为方式,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从行为层面规范与训练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群体人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德性往往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个体德性总是“通过习惯养成”与“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形成[10]。显然,个体德性是个体人格的重要方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个体德性主要指个体所在城邦崇尚的精神品格或行为价值取向,以及个体所在城邦崇尚的“慷慨与节制”等行为方式[10]。可见,个体德性与民族或国家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密切关联,需要教育者用学习者能够理解的理性方法教导,帮助学习者认知与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需要教育者基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学习者分析某些典型行为,共同完成行为认知与行为价值判断,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行为价值取向;
需要教育者为学习者提供特定的行为训练情境与机会,学习者通过行为体验与训练,逐步形成社会所崇尚的行为方式。毋庸置疑,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育必须通过教育者的“教导”和行为训练,让学习者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使其逐步具备社会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最终形成民族或国家的群体人格。

群体人格是群体成员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共同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学生群体人格需要通过多样化教育活动来培养。在现代社会,多样化课程实现了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在多样化课程中,教师的“教导”既要引导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社会现象、重要事件、榜样人物和典型行为进行评价与价值判断,也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典型行为进行认知与价值判断;
由此,学生便逐步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所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那些交往过的父母、兄弟、姐妹、邻居、教师和同学等也是“泛化的他人”的代表,他们对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往往产生重要影响[8]。其实,“泛化的他人”的代表就是“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或“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分为“偶像性重要他人”和“互动性重要他人”[11]。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偶像性重要他人”主要指各类课程引入并推崇的榜样人物。各类课程引入并推崇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包括英雄、伟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和工匠等杰出人物;
“互动性重要他人”主要指学生的家庭成员、教师和同学等,他们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人物。在群体人格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各类课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偶像性重要他人”与“互动性重要他人”行为的情境与机会,要指导学生体验积极社会行为、模仿典型行为与训练规范行为,学生通过行为“试误”、情绪情感体验与自身行为反省,并借助教师和同学对某些行为的赞扬或批评,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某一民族或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时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这一时期社会崇尚的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决定了这一时期社会崇尚的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中小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解决我国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行为价值取向或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
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行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中小学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行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铸就学生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

1.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的内涵及培养

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信是个体行为的肯定性自我评价和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是个体行为的精神力量。埃里克森(E. Erikson)认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和“一种自信”[12]。如果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从群体人格角度看,“自我同一性”除了表征个人自信与自我概念,当然还包括个体对民族和国家的自信与认同。“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肯定性自我评价所形成的行为价值取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确信。因此,“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行为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3]。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使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都有亡国危险;
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呼唤新的理论与力量,引领中国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高度契合中华民族救国救民斗争的需要,高度契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
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使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独特的行为价值取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并回应新时代的呼唤,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新时代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3]。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行为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或民族选择什么道路、依据什么理论、建设什么制度与弘扬什么文化,本质上是价值判断的结果。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判断就是主体评价客体是否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分析了我国新时代人民的需要,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判断体系。“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精神特质,就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基本逻辑:“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14]因此,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不是抄文件或贴标签,而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论断,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与理论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通过对客观事实与鲜活案例的体验观察与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完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判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2.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特质的内容及培养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6]。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样态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行为规范。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毋庸置疑,“爱国”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表现为爱国奉献,甚至甘为祖国洒热血、献身。“敬业”即求实勤奋、刚健有为、不懈奋斗、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它是基于知识见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创新实践所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理性实践。“诚信”即信守承诺、敢于担当、宽厚正直的行为,表现为遵守规则、诚恳待人、淡泊名利、自强自律。“友善”即互相尊重、和睦友好的行为,表现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襟怀坦白、言行一致。

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是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传承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素有“重人伦”“法自然”“重中庸”“求实际”“尚情谊”和“崇德化”的6种行为特质[17]。沙莲香则将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特质高度概括为“忠恕”“中庸”“务实”。她认为,“忠恕”指“能近取譬”的理性与进取的“求仁”之“恕道”,是始终“己立”“己达”和“立人”“达人”的追求与动机;
“中庸”指“刚健”与“宽柔”的圆满结合,从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两个侧面揭示人性,规范了“慎独”“敬己”“修身”“诚身”等人格特质;
“务实”指笃行敏事、理性实践与利他敬业[18]。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多次强调:“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
“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20];
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21];
“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23];
“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24]。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一团和气、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团结,而是涣散,也是一种麻痹。”[2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品质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推动公民“践行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
继承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优秀品质,做到“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3]。“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表现为互助友爱、求真务实、团结合作、信守承诺、修身律己、宽厚正直与爱憎分明等行为,是在“崇正义”基础上实现“和合”与“大同”。因此,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

总之,新时代倡导的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中小学通过课程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模仿课程所涉及的和身边的榜样人物的行为,获得实践体认与行为认同;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逐步养成自律节制、坦诚交流、尽职尽责、乐观向上和热爱集体等行为方式。为了培养中小学生人格行为,课程既要突出引导学生进行行为价值判断的理性活动,也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关行为的训练,逐步自觉践行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26]学校是学生品格、德性和人格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是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从我们周围的现实社会情况看来,身心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等的分裂,可能会“促使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分裂”,但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27]。课程是学校有计划的教育教学科目与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与塑造人格的经验过程。我国中小学课程包括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的科目课程与学校自主设计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国家课程,学校根据地方需要与学校特色开发设计的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中小学课程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与培养塑造人格为目标,因此,它往往包括知识、技能和人格三个维度。知识维度主要由课程所选择的知识、观念、概念和规律等构成;
技能维度主要由课程期望培养的某些技能构成;
人格维度主要由课程期望学生重点发展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品质构成。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课程外,传统的中小学课程往往将人格培养目标内隐于知识维度与技能维度之中。

毋庸置疑,立德树人就是以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标准“树人”,就是以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内容“立德”。中小学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通过各学段各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既是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其他科目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形成课程立德树人机制,“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1]。课程立德树人,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德育课程与其他科目课程协同育人的一体化人格培养机制,将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培养逐步外显地列入中小学各学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目标,利用各类课程的特点实现精神特质与行为特质的培养。课程立德树人,就是遵循人格发展的逻辑,通过“情境熏陶”“情感激发”“理性认知”“精神共鸣”培养学生的精神特质,通过“体验行为”“模仿榜样”“训练行为”“自觉践行”培养学生的行为特质。中小学课程立德树人,重在引导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重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行为,自觉践行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行为,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行为。

1.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过程

“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中小学课程进行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培养,必须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过程,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与理论严密的逻辑推理方式,通过客观事实与鲜活案例的体验观察与理性认知,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价值判断,最终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判断体系;
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从内隐的“情境熏陶”“情感激发”入手,逐步过渡到外显的“理性认知”“精神共鸣”,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

(1)“情境熏陶”与“情感激发”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并逐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他们主要进行表象思维或形象思维,还没有完全达到能够对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进行理性价值判断的水平。因此,对小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抽象地对各种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的直观感知的情境与机会,利用“情境熏陶”与“情感激发”,让学生感性地产生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豪感,在心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所谓“情境熏陶”与“情感激发”,是指通过教科书与教师生动的描述,配合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的多媒体“再现”,让学生产生兴奋、激情等情感,从而引导他们直观地形成善恶与是非判断的态度倾向。因此,通过小学课程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重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论断,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人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与国际地位等,突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得解放与谋幸福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完成生动具体与形象直观的价值判断,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小学应该通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引入现场参观、观光游览、观看视频与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祖国壮丽的大好山河、和谐富足的社会生活和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了解党徽、党旗、国徽、国旗、少先队队旗与红领巾的内涵与象征意义,直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
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领路人;
让学生从小立志听党的话、跟党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小学课程要引入榜样人物特别是仁人志士为人民得解放与谋幸福的故事与事迹,展示他们热爱祖国和贡献祖国的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性认知”与“精神共鸣”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已经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并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与理性思维的能力,基本能够对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进行理性认知与价值判断,能够理性地把握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和伦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当然还包括个体对民族和国家的自信与认同。因此,中学阶段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的培养,重在通过中学课程学习进行“理性认知”与“精神共鸣”。所谓“理性认知”与“精神共鸣”,是指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教师引导下对现象、事件、人物和行为的社会效应进行理性研究、文本解读、数据分析、交流讨论与价值判断,产生道德感与理智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理智地形成善恶与是非判断的道德精神与态度取向。中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的培养,重在通过课程与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关于人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与国际地位等方面的事实、文本与数据,使其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应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四个自信”的内涵,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精神特质。其他科目课程应该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特点和内容,将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精神特质培养活动进行显性与隐性编排,为学生设计包含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体验与基本概念的学习活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运用现场参观、理性辨析、讨论思考等形式,解读关于我国人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与国际地位等方面发展趋势的文本与数据,让学生理性地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族精神。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提升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在实践中理性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落实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训练

新时代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品质,以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就是以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特质为依据,通过中小学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和难度适中的学习与交往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遵守规则、爱憎分明与坚持正义的道德行为;
训练他们刻苦敬业、坚忍不拔与勇于创新的探究行为,养成诚信待人、和合友善与求同存异的交往行为。培养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就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引入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及优秀品质的论述,引导学生模仿与践行中华民族古今的英雄、伟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和工匠等榜样人物,以及榜样师生的行为,从而获得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的行为认同、实践体认与自觉践行。因此,中小学课程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训练遵循的人格发展逻辑是,从“体验行为”与“模仿榜样”入手,逐步过渡到“训练行为”与“自觉践行”。

(1)“体验行为”与“模仿榜样”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训练,应采用“体验行为”“模仿榜样”等策略,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与交往的行为体验,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认同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所谓“体验行为”与“模仿榜样”,就是充分利用升国旗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与国旗的庄严,养成爱护国旗、正确使用国旗国徽与认真佩戴红领巾的行为习惯,用肃穆庄重的“仪式感”来体验知行合一;
就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与学习风气,通过刻苦的课程学习与愉快的交往活动,借助师生对学生中的高尚行为的评价与褒奖,让学生体验勤奋的意义与成功的喜悦,感受诚恳待人、友善交往与帮助他人的快乐;
就是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引入中华民族古今各类榜样人物,通过在课程所设计的情境中模仿榜样人物的行为,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
就是建设风清气正的班风与校风,宣传同学中的典型榜样行为,使之成为学生崇尚的行为方式。

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特别应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和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埃里克森认为,6—12岁的儿童开始从学习中产生“勤奋感”或“自卑感”,缺乏“勤奋感”会产生学习的“无能感”[28]。因此,帮助小学生克服“无能感”,并自发地产生“勤奋感”与战胜学习困难的意志,是小学阶段群体人格培养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小学阶段的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还特别应该逐步让学生在学习与交往活动中学会真诚待人、尊重他人和遵守纪律,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认识集体纪律和交往规则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产生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诚信考试、虚心谦让与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

(2)“训练行为”与“自觉践行”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阶段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行为训练,应采用“训练行为”与“自觉践行”等策略,通过学习与交往的行为训练,逐步形成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并践行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良传统。所谓“训练行为”与“自觉践行”,就是充分利用升国旗活动、班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与社区宣讲活动,让学生运用理论与事实,论证、宣传与践行“四个自信”,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转化为言行;
就是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探究与交往活动,训练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与团结协作的行为,既发展他们的能力也磨砺他们的意志;
就是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其他科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引入中华民族古今各类榜样人物,让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及优秀品质的论述,研究榜样人物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自觉践行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及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及其他科目课程,应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探究任务和多样化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遵循学科的探究范式,开展严谨的知识探究,领会各学科领域中榜样人物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主发展、精诚合作与知识创新的能力,使他们志向高远、敢于担当、不懈奋斗、乐观向上、自强不息,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应该设计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探究课题,让学生尝试设计研究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提出解决社会实践、工程技术与家庭生活问题的方案,训练他们服务社会、笃行敏事、和谐交往与理性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献身祖国、奉献人类、忠于职守、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坦诚相待、热爱集体等行为品质,领会如何做到“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

猜你喜欢特质人格中华民族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湘潮(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2-02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论君子人格的养成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树人 铸就 新时代

【课程立德树人:铸就新时代中华民族群体人格】相关推荐

述职报告最新推荐

NEW
  • 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4篇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篇1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当今

  • 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4篇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篇1时光在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着,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时光,和现在有着很大

  • 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

  • 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5篇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篇1同志们: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我便以此为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将

  •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3篇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1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2全县广大干部、各服务行业、全体群众:今天,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 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6篇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篇1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

  • 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8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学校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同学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一、活动主

  • 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3篇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南大

  • 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3篇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篇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关于印发的通知》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加强无神论教育,推动中华优

  • “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7篇“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篇11996年入伍,1999年退伍,现任xx乡农业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要事迹: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