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是心非”行为的自我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反思

| 来源:网友投稿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董梦兰 徐 赟

“口是心非”行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由于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成年人总是面临着“口我”与“心我”的抉择,说着口不对心的话语。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对成人而言,大多数儿童都拥有比较简单的生活环境,却也习惯性地出现“口是心非”行为,遮掩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将儿童的这种行为简单地定义为“不诚实”的表现,并注重对其进行“矫正”。事实上,儿童习惯性地出现“口是心非”行为将严重影响儿童人格中自我意识的健康养成,确实有“矫正”的必要,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去认识和解析儿童的“口是心非”行为并以此提出行动的策略。现象学认为在儿童的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的出发点以及归宿点。[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个体的行为体验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个体赋予行为的本质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联系儿童的生存处境,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儿童赋予其行为的内在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口是心非”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儿童习惯性出现“口是心非”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反思,以期引导儿童自我更好地发展。

小雨今年10 岁,家中有两个孩子,她是家中的姐姐。父母平时总是对她说“身为姐姐,就要懂事一点,让着一点弟弟”。小雨平时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与弟弟争吵,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每每当小雨与弟弟发生冲突时,她一般会率先做出让步。例如,在面对一件自己与弟弟都非常喜欢的玩具时,小雨会主动对妈妈说自己不喜欢这件玩具,让给弟弟玩吧。但是小雨的眼神往往还是会紧紧地黏在这件玩具上,处处透露着自己十分想要这件玩具的信息。然而,小雨的父母却出于无意或有意,忽视了小雨的眼神中所传达的信息,将玩具给了弟弟。

父母在与外人谈到小雨时,也总是夸赞小雨是个懂事的孩子。但是,近日来,小雨的妈妈逐渐意识到一向懂事的小雨似乎总是说与自己内心相反的话。小雨的妈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说道:“我们在逛街时,小雨看到一件漂亮裙子,我问她:‘小雨,想不想要这件裙子?’她却摇摇头说自己不喜欢这件裙子,但是孩子的眼神让我确定她没有说实话。我又直接对小雨说:‘你不要说谎,想要什么就直接说,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没想到她听完我的话后,更加坚决地说自己真的不想要这件裙子。”

那么,小雨的内心真实想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在之后与小雨的访谈中问小雨:“你到底想不想要玩具和新衣服呀?平时爸爸妈妈对你不好吗,怎么不敢跟他们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呀,他们又不会骂你。”小雨犹豫了一会说道:“我想要,可是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主动买东西给我,而不是总是问我想不想要。”过了一会她又说道:“老师,我偷偷告诉你,你别和我爸爸妈妈说。他们平时总让我让着弟弟,我害怕我说想要,爸爸妈妈不会同意我的想法,说我不懂事,而且反正最后东西又不会给我,还不如直接说我不想要。”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雨的行为表现是典型的“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2]该成语出自汉代桓谭《新论·辨惑》:“道必当传其人。得其人,道路相遇,辄教之;
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口是心非”行为的典型表征为心口不一,易与说谎行为混淆。它与说谎行为虽然都是说假话的表现,且二者都带有说话者本人一定的意向性,但是两者的本质却完全不同。说谎的人在说与其内心想法或事实相反的话时,他希望听者能够相信自己的谎话,以达到欺骗的效果;
而“口是心非”者在说与内心想法相反的话时,是带有希望听者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渴望的。本案例中“口是心非”行为主要指儿童不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成人面前刻意说出与自己内心相反的话,但是又渴求成人能够主动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的行为。

自我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及未来至关重要。孩童时期第一声“我”的发声,意味着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而个体自我在其后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矛盾与冲突,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是个体实现人格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弗洛伊德在其心理动力学理论中将人格按照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超我、自我与本我。[3]本我是人格中最能体现无意识领域的部分,即个体的本性,它遵循着快乐原则去行事,尤其是受到“性本能”的支配,而“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4]自我是通过知觉意识的中介而为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本我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表面分化的扩展,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势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5]而超我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6]只有在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之间达到平衡状态时,个体的人格才能得到完整的发展。而儿童的“口是心非”行为正是其自我意识觉醒后,其自我承受着来自本我以及超我带来的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异常行为。

(一)自我失去成长的动力:自我对本我的过分克制

在弗洛伊德那里,个体心理事件经历的过程是受“唯乐原则”自动调节的。[7]在“唯乐原则”的驱使之下,个体所做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感,规避痛苦。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唯乐原则”的忠实粉丝,他们不需要了解外界的想法,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但是当其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如“我想要怎么、怎么样之后”的想法出现之后,儿童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像他们想的那样发展,他们便开始逐渐接受外界规则的约束。这时,其自我也逐渐开始从本我中脱离而出,学会运用自我来克制其本我中对于各种非理性想法的渴望。弗洛伊德将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喻为骑手与马的关系,自我就像骑在马背上的人,他必须牵制着马的优势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骑手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去牵制,而自我则使用借来的力量。[8]简而言之,个体的自我通过合理地运用来自其本我中的各种本能来行动。但是个体在现实处境中往往会过分克制来自于自己本能的各种欲望,使得个体的自我失去了成长的动力,造成过度封闭自我、不与外界沟通的后果。

案例中小雨“口是心非”行为的习惯性出现,就是由于其自我在逐渐脱离本我的过程中经常得到来自于父母的消极反馈所造成的。小雨的父母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小雨的真实想法,不断地在她与弟弟的矛盾中告诉她身为姐姐需要让着弟弟这一原则。小雨的内心自我逐渐接受父母要求自己让着弟弟的规则,她明白不是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都可以被父母及周围环境所接受。小雨认为即使自己说了内心真实想法,父母也不会给予肯定。她通过“口是心非”这一行为遮掩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克制着来自本我的各种欲望,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自我与本我的正常分离是儿童心理开始社会化和成长的表现。但是当其在分离的过程中,如果外界环境反馈给他们的是不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儿童自我安全感的缺失,使之产生对外界环境封闭自我的想法,最终走向过度压抑本我的极端。其造成的结果是儿童的自我将不再有勇气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愿再相信外界环境中的人会认可自己。

(二)自我陷入羞愧的情感体验:超我与自我的背离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超我可以被理解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挣脱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对父母形象的自居过程中渐渐将社会规则内化过程中出现的。超我是理想中的自我,即自我典范。小雨的自我在逐渐与本我相分离的过程中受到超我的影响,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夸赞。所以面对妈妈的询问,小雨主动说自己不喜欢这件新裙子,不需要买这件衣服。但是小雨的自我又发现,每一次自己其实都是假装懂事。实际上,自己并不想把玩具让给弟弟,也不想说自己不想要新衣服。小雨感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自私而任性的,与来自理想中的自己的要求是相互背离的,这种想法让其困于羞愧的情感体验之中。

羞愧指羞耻与愧疚这两种心理。范梅南指出:“愧疚即负疚,负疚在词源上有负债的含义,承认负疚就是承认欠债。”[9]因而,当小雨意识到自己通过说与内心想法相反的话来换取父母对自己的赞赏时,她对于父母的每一次赞赏都是带有亏欠心理的。她明白自己并不是真心实意地礼让弟弟,并没有真正做出应该让父母表扬的行为。而随着这种隐匿的且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的心思被曝光之后,个体又会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感到羞耻。所以在妈妈将自己的“口是心非”行为拆穿并且定义为说谎时,小雨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即再次表明自己真的不喜欢那条裙子。

(三)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超我对于本我的压制

本我遵从于“唯乐原则”使得个体往往表现出任性的行为特点;
而超我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的结果,遵守“至善”的原则,追求行为的完美性而不在乎行为的背后能否获得愉悦感。本我与超我处于绝对对立的状态,且超我往往压制着本我,使个体做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案例中的小雨虽然言明自己不喜欢玩具、不想要新衣服,但是从其眼神中,我们可以判断小雨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与她所说出的话语完全相反。小雨的本我渴望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爱护,希望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父母的忽视导致她的本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超我又使小雨压制自己对于父母绝对关注的渴求以及自己各种任性的行为,要求自己处处礼让弟弟,做父母的好女儿、弟弟的好姐姐。

自我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在努力调控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的同时,本身作为一种意识也在矛盾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格中最重要的一层,它是个体在与外部世界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己本身的一种看法以及对自己所处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评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只有当本我中的各种欲望冲突与超我对于本我的控制达到平衡时,个体的自我才能得到完善的发展。反之,个体将陷入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之中,即迷失自我。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对其个人经历进行反身性理解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它不是给定的,是个体行动系统之延续性结果,是个体在反思性活动中依据惯例被创造和维持的某种东西。[10]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意味着个体失去了对自己清晰的自我意识,陷入“我是谁”以及“我”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等的困惑之中。在小雨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忽视,其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本我与超我在长时间的博弈中没有走向融和,而是流向分裂的两端,最终造成她陷入对于自我认知的混乱之中。迷失的自我使小雨习惯性地出现“口是心非”的行为,学会伪装自己的内心世界,假装自己正如本人对父母所说的那样,是真的不喜欢玩具。

人格结构理论认为儿童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否能够得到化解、个体能否实现自我的统一,主要与儿童所在的生存环境中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态度是否合理有关。[11]现象学要求教育者不再将目光聚集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批判上,也不仅仅停留于寻找儿童行为背后的内在意义,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教育反思。身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种敏感性,能够敏锐地发现儿童在其生活体验中所面临的困境,帮助儿童实现自我的统一,体会由自我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快乐。

(一)满足儿童本我中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不仅需要联系其内在自我,更需要与个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相联系。[12]教育者要想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够得到发展,就需要给儿童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健康的成长环境需要满足儿童自身本能中对于归属与爱的需求。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13]而只有爱才能够让个体获得与外在世界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得到内心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之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真诚的爱与关心,满足孩子内心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建立起与父母家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感。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其关心教育理论中提出:“真正的‘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14]“关心”的核心在于构建一段稳定而长久的双向性的关心性关系,处于“关心”关系之中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二者能够针对彼此的行为给予回应。关心教育理论提出真正的关心包含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个步骤。教育者需要成为儿童学会关心的榜样,在日常的对话以及实践中主动关心儿童、认可儿童,让儿童拥有被关心的积极情感体验。因而,父母需要通过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言语,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动作,甚至其眼神的变化,以此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拥有敢于正确表达自我的勇气。

(二)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道德观念:引导超我的健康发展

儿童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其自我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判断事物的对错,这是儿童人格中超我的呈现。超我的正确塑造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超我的健康发展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合适的即恰当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指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活动的观念,属于道德意识现象范畴,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5]道德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塑造的。孩子的道德观念最初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案例中小雨口是心非行为的习惯性出现部分是由于超我的错误约束。由于父母的错误引导,小雨的超我将所有能够减少父母麻烦的行为,作为其是否可以成为懂事的“好孩子”的道德要求。这严重地危害到了小雨人格的健全发展。正确的道德观念一方面需要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儿童从内心接受外界对于其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对父母说辞的刻板遵守。如果儿童只是表面应和成人的要求,这会造成儿童表面做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套,即口是心非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说“只有这样做,你才能是一个好孩子”的话语。遇到让儿童倍感矛盾的冲突时,如是否应当将玩具礼让给弟弟这一类问题,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在与其商量的过程中共同寻找答案而不是专制地做出决定。

(三)帮助儿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实现自我的超越

儿童自我身份认同感的建立离不开父母的肯定。父母在其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给予儿童肯定的关怀、理解以及鼓励儿童。父母及老师应该成为儿童成长过程的引导者,主动了解儿童内心的潜在本能,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自我实现的勇气。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其主要的生活内容。成人应该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过分地向儿童灌输外部世界的规则,而应主动与儿童进行交谈,了解儿童内心本能,帮助其超我得到正确的发展,实现自我的统一与超越。如在小雨的案例中,父母不应该在游戏的过程中以成人的身份告诫她“作为姐姐需要让着弟弟”这一规则,而应该作为她与弟弟游戏中的观察者,在游戏中观察两个孩子,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言:“精神获得的一切发展和进步都以生物的自由运动性为前提条件,唯有自由造就伟人,强制只能扼杀和毁掉他们。”[16]尊重儿童的本能与天性就是给予儿童精神的自由,从而让其本我得到满足,自我得到发展的动力;
让其超我能够得到正确的塑造,而不是过分地压制本我;
最终引导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拥有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小雨人格内心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湘潮(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2-02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青年歌声(2020年2期)2020-02-27卧薪尝胆故事作文·低年级(2017年6期)2017-06-26一箭之仇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4期)2016-11-19假途灭虢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10期)2016-09-10论君子人格的养成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一鼓作气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5-14

推荐访问:口是心非 反思 自我

【儿童“口是心非”行为的自我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反思】相关推荐

述职报告最新推荐

NEW
  • 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4篇世界环境日的发言稿通用范文篇1敬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生活在当今

  • 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4篇小学生我长大了作文600字篇1时光在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着,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时光,和现在有着很大

  • 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学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文篇16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

  • 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5篇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党课讲稿篇1同志们:今天,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我便以此为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将

  •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3篇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1 光盘行动倡议书1500字篇2全县广大干部、各服务行业、全体群众:今天,当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

  • 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6篇三年级端午节的心得感受400字左右范文篇1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我的家乡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

  • 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8篇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篇1学校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让同学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一、活动主

  • 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3篇新上任的培训机构领导讲话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西南大

  • 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3篇开展宗教排查工作报告篇1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市**区委关于印发的通知》防止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加强无神论教育,推动中华优

  • “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7篇“最美退役军人”个人事迹简介篇11996年入伍,1999年退伍,现任xx乡农业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要事迹:该同